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李媛媛 杨佳月 罗佳琳 报道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
连日来,我省多地展开小麦“抢收战”,趁着雨水“空窗期”,尽可能多抢收小麦。
6月3日,在位于周口市西华县的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第二分公司,39岁的南明慧不停在麦田与晒场间来回奔波。“现在试试机械能不能下地,收回来的小麦赶紧铺开晾晒……”对着手中的无线对讲机,南明慧时不时发出指令。
“现在的天气阴晴不定,地里还比较湿,一些大型的收割机暂时无法下地。”南明慧看着阴沉沉的天说,趁着雨还没下来,大家一直在地里忙着抢收工作,一部分农户下地看收割的质量以及注意防火安全等事宜,另一部分农户就在晒场里对刚收的小麦进行翻晒。
说起小麦,南明慧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己跟小麦打交道已经有20年了,20年前,黄泛区里的小麦产量还很低,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技术的更新,这里的土地得到不断的开垦和改造,特别是现在的秸秆还田技术,不仅能作为化肥,还能提升了土壤的通透性,从而大幅提升小麦的产量。
“我们几代人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将老一辈农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南明慧说。
由于天气的影响,收获的小麦必须得到及时晾晒,在晒场上,记者看到农户们正忙着用农具将刚收割的小麦铺散开,53岁的农户蔡永春正一边翻着小麦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今天收的麦明显比昨天的湿度大,所以要及时晾晒,防止直接堆积造成发热霉变,引起所谓的‘烂场’。”
湿麦和干麦是不同的价格。一旦发芽,小麦的单价就会下降。“我们的小麦都是麦种,所以价格比一般的普通小麦会贵一点,去年是卖到一块六左右。但如果湿度太大发芽了,就只能卖给饲料厂,价格相对会低一些。”蔡永春说,自己承包了近300亩地,近几年的产量一直不错,去年每亩产量更是达到1400多斤。
除了晒场晾晒,烘干设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该集团锐垦粮食烘干厂内,机器轰鸣,2台烘干机开足马力,24小时连续作业,烘干刚收获、水分较大的小麦。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烘干设备已经连续作业3天。“我们这里的设备单日烘干量可达到近1000吨。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烘干设备彻夜不停。”该公司负责人朱伟涛介绍,湿粮到厂区后需要进行检测、过磅,根据水分进行分批存放,依次进入烘干仓进行烘干。
“由于今年大范围的降雨,很多地方小麦水分过高,我们身为国有企业,更应该担起责任,对交粮的农户,不管数量和水分,应收尽收,为扛稳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朱伟涛说。
6月3日14时许,不时有零星的雨点从天而落,在田间,收割机仍在田间作业,也有人披着雨衣、打着雨伞在田间劳作;在晒场,工作人员匆匆用塑料布把麦堆覆盖……
“三夏期间,我们克服不利天气影响,抢时收割,确保种子数量及质量,同时抓好夏种,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趁墒播种秋粮,为全年粮食丰产打下基础。”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事业部副部长葛红根说。
作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小麦良种生产繁育基地,近年来,河南黄泛区农场实业集团公司不断扩大种子粮种植面积,加强小麦生产的管理,充分发挥农场排头兵作用,规模化,组织化优势,强抓各项技术措施落实,特别是后期“二病一寒”的防控,为农场小持麦续高产打好基础,牢牢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如今,从盐碱地到“中原粮仓”,再到耕耘海外,1951年建场的黄泛区农场经历了数代人的奋斗,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使昔日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现在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