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甜甜 报道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11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农办主任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介绍,我省立足河南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我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300亿斤,小麦单产、总产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1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让更多“靠天田”变成了“高产田”。
发布会上,孙巍峰介绍,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实现了夏粮产量710.02亿斤、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效果明显,秋粮产量预计超600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预计将继续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我省已建成292万亩,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预计可增加粮食产能33亿斤以上,力争到2025年粮食产能跨上1400亿斤新台阶。
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省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农业机械得到落地推广。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开好局、起好步,我省系统谋定‘1716’工作抓手,奋力开创我省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万里说,我省新增国家示范社123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776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100家。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中原农谷累计培育新品种122个,“新麦26”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居全国超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
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抓实抓好“1716”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更多力量。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5G+智慧农业、智能灌溉、苗情监测等一大批数字农业场景加快呈现,中原传统农业正在向智能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中原农谷建设成势见效,初步构建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5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农谷,成功举办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和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一起构建形成了全省‘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孙巍峰说。
我省农村集体资产3934.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209.5亿元、占比30.7%,有经营收益的行政村占比达81.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3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6.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6万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今年我省实施帮扶产业项目3914个,带动增收104.45万户次。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233.6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3.74%。
“今年前三季度,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1元,同比增长7.2%,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孔剑君说,我省驻村工作队1.1万个,驻村干部3.9万名,其中第一书记1.4万名,持续落实“五天四夜”工作制。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