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佳月 报道
身体不适时,上网查询病因、预约医生,进行网络问诊……近年来,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线上问诊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也成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业态、新方式、新应用。
然而,新事物成长过程中问题也会逐渐显现,线上问诊也毫不例外。例如:医生回复慢、无法给出治疗及诊断方案、平台退费退款难等问题屡见不鲜。那么,网络问诊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线上问诊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在线问诊不“在线”、问诊敷衍、退费难等问题待解
“线上问诊真的让我很气愤,医生接诊后总共就说了3句话,48小时的问诊结束时间就到了,最后还是在我不停追问的情况下才给开了药,语气还特别不好。”7月16日,郑州市民刘花告诉记者,“我家小孩身上起小红疹,在医院看过后又反复发作,我有些焦虑,就想着再让北京的专家看看,没想到不仅回复慢、态度还特别敷衍。”
刘花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不是医生本人接诊”“态度敷衍”“医生不回复,客服不退费”“AI回复”……截至6月,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针对健康咨询问诊的投诉达2000多条。
此外,问诊价格在投诉中占比较大。大学生刘璐瑶告诉记者:“我不方便离校,所以在网上进行皮肤科问诊,1次提问两次追加图文咨询费109元,最后没有给我确切的结果,反而建议我去医院做检查,我觉得非常亏,直接去医院做检查费用都没这么高。”
记者在手机上随机下载了几款医疗软件,例如:丁香医生、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小荷健康等,并将价格进行总结梳理,像“快速问医”,由平台派单分配医生,分两个选项,二甲医院主治及以上医生,价格为图文咨询10元/次,最长交流两小时,电话咨询19.9元/10分钟,三甲医院主治及以上医生,图文咨询19元/次,最长交流两小时,电话咨询29.9元/10分钟。而指定医院医生问诊偏贵,价格几乎在59元以上,图文咨询79~300元/两天、电话咨询200~400元/10~20分钟。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还有一些平台,处方药开具、审核环节形同虚设,只需要确认“已确诊此疾病并使用过该药,且无过敏史、无相关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就可以通过验证,这无疑为患者安全用药埋下了风险隐患。
秉持科学理性态度,避免病急乱投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成为去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线上问诊为公众提供了诸多便利,但面对种种问题,消费者在网上问诊时需要注意哪些?问诊时产生纠纷该如何维权?
“医生回复敷衍、定价混乱,还有用户付费得不到相应的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表明目前线上就医平台监管上还存在一定缺失。”微博问诊山东某医院的医生许超表示,“大家在选择医生时要注意资质认证,秉持科学理性态度,不要病急乱投医,轻信一些非医疗机构的诊断。”
对于冒名医生提供健康咨询、开处方药却不开处方及退费维权问题,北京天平(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宇告诉记者:“在处方药问题上,《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作出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以商业目的进行统方。对于冒用他人身份进行健康咨询的,如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回复不当而使得社会公众对被冒用人的执业水准及职业道德等产生怀疑,造成对其品德、声望等的负面评价,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都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任宇表示,是否可以申请退款,需要看医生是否进行了诊疗,如果医生仅询问病情,未做实质性诊断和治疗方案,也未开具药方,则可以认定双方之间不是医疗服务合同关系,而是普通的服务合同,可进行维权,要求平台退费。
健康无小事,平台、患者和监管方面应形成合力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如何护航在线问诊健康发展,是当下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近年来,为强化“互联网+医疗”法律监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从服务内涵、准入、执业规则、监督管理等方面规范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
“线上问诊的发展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稀缺、分布不均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医疗行业直接关乎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涉及看病诊断等核心业务时出现的各种乱象必须重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毋沁萍表示,“除了加强对相关规定的实施,今后还可以建立省级、市级、县级的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实现对互联网诊疗行为的动态监控。同时,线上医疗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医疗服务安全性、可及性,切实担负起对所发布信息的审核责任。在消费者方面,还要注意尽快公布合法合规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名单和举报电话,让消费者举报有门路,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