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绒绒”又“飘”了?如何解决春天杨树柳树飘“白毛”的问题

2024年04月11日10:10 新闻来源:新华网

飞絮季节,不少人出行时都戴上口罩来避免吸入杨柳絮。飞絮不仅让人生厌,还会有一定的健康隐患,为减少飞絮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

01杨柳飞絮出现在哪些地方?

杨柳飞絮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呢?杨树和柳树长在哪,杨柳飞絮就可能会在哪出现。需要我们从两个角度“按图索骥”来找:

从自然选择角度讲,是适合杨树、柳树生长的气候条件的地方:

杨树喜光,要求长日照和有一定辐射强光的天气。杨树也是喜湿的树种,不宜种在丘陵和坡地上,一般长在河滩、江滩、山谷和湖滨比较多,生长也较好。杨树是散生在北半球温带和寒温带的森林树种,在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53度,东经80度-134度之间,即分布于华中、华北、西北、东北等广阔地区。

图一: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的林场的杨树(来源:新华社)

柳树则是一种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的树,它能够在多种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柳树有不同的树种,它的生长范围要比杨树更广,具有喜光、喜湿、耐寒、耐盐碱、耐旱等特性,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图二:河南省民权县绿洲街道滨河两岸杨柳吐绿(来源:新华社)

从人工选择的角度讲,人类愿意把杨柳树栽种到的地方:

杨树具有早期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种类和品种多、容易杂交、容易改良遗传性、容易无性繁殖等特点,因而广泛用于集约栽培。

柳树的萌芽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速度极快,也成为集中栽培的主要选择。道路两旁或者河岸两旁或者很多防风林,人们首选杨柳树。

02杨柳飞絮给我们惹了哪些麻烦?

(1)危害人体健康

杨柳飞絮容易携带病毒,传染疾病,引起病毒性感染;飞絮被吸入鼻腔后,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流涕、咳嗽和哮喘等反应,严重者还会影响睡眠;此外,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或多或少都与飞絮有关;柳絮还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出现小红疹、脱皮、红肿和瘙痒等。

(2)影响城市环境

虽然杨柳飞絮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会经过风吹雨淋最终归入泥土,但在城市,杨柳飞絮在飘散过程中,会大量充斥在空气中,可能影响空气质量;飞絮飘落到地面后,会附着在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上,给城市清洁工作带来额外负担。

(3)埋下安全隐患

杨柳飞絮堆积还有一定几率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使汽车易开锅熄火;飞絮可能会遮挡行人或车辆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通安全。飞絮极易燃烧,一旦被引燃,就会迅速燃烧,并可能导致火灾。

图三:2023年5月2日,河南省济源市消防救援支队济渎路特勤站在处置飞絮引发的火情(来源:新华社)

图四:消防员在展示柳絮点燃实验。(来源:新华社)

杨柳树因为具有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减菌抑菌、防风治尘等作用,同时养护成本低、景观效果好,而成为城镇绿化的主要树种。高大的杨树和妩媚的柳树在春天给我们带来无限生机,特别是在荒漠地带和河谷,杨柳树的种植成为了我们植树造林的优先选择。

图五:北京丰台区,一名工作人员在清理刚修剪的杨树枝条以减少飞絮。(来源:新华社)

一方面人们喜欢杨树和柳树,其适应北方的生长环境,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快速成材的特点;另一方面,杨柳飞絮也给人们带来困扰,特别是大都市的杨柳树,成为治理和防范的重点。杨柳飞絮高发的季节,很多城市投入很大人力来减轻高峰时段飘絮。

图六:在北京丰台区,一名工作人员用高压水枪对杨树雌株进行喷水湿化以减少飞絮。(来源:新华社)

03全力防治:让城市景观如旧让杨柳絮减少飘飞

对此,我们目前可以做的是,在保持城市景观原貌的基础上,全力防治,杨柳飞絮。总结起来,杨柳絮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1、在城市的绿化和树种更新迭代中,通过扦插育苗的方式大量选育雄株杨柳树,逐步淘汰雌株,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可在尽可能不影响绿化布局的情况下逐步推进;

2、合理修剪杨柳树的树冠,控制枝条生长,减少植株生物量,减少絮毛的生成和飞散量;

3、利用高位嫁接技术,砍掉原有雌株的树冠,在其主要枝干上嫁接幼嫩的雄性枝条;

4、在杨柳树周围种植其他树种,形成阻隔带,减少絮毛飞散的机会,或者设置必要的屏障、围网等物理措施,阻挡杨柳飞絮的飘散;

5、对杨柳树树干注射植物飞絮抑制剂,通过抑制杨柳树花芽分化达到抑制飞絮形成的目的;

图七:北京园林局工作人员在给一棵柳树雌株注射药物抑制飞絮(来源:新华网)

6、选择安全无毒的杀虫剂,对杨柳树进行喷洒,控制害虫数量,减少絮毛的产生和飞散;

7、实施喷水,加大清扫频次,及时处理落在地面的杨柳飞絮,防治其进一步扩散,排除安全隐患;

8、气象部门发布杨柳絮预警信息,广大市民应关注杨柳飞絮的高发时段和区域,减少非必要的外出,采取戴口罩和围巾等必要的防护措施,特别是易过敏人群,更要做好防范;

9、杨柳飞絮高发时节,要尽量关闭门窗,避免飞絮进入室内,进入室内的飞絮要及时清扫。

 

作者:王元红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

审核:王康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辑:薛艳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